•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对治亦自解,道体住普基,坐间修幻化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对治亦自解

能观察“诸法如梦,心性无生”的那种心态叫作“对治”。客观是不是实有?主观有没有自性?一切是不是真实存在?当这样的“对治”念头产生的时候,我们在这种念头的本质上安住,会发现“对治”这个心理活动同样也没有实质,这就叫“对治亦自解”。

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观察自心:自己正在想什么?产生了什么念头?比如说,作为一个凡夫,一旦发脾气了,马上就会瞪眼,甚至会骂人、打人。但作为一个修行人,一旦发现自己发脾气了,先不要着急瞪眼,也不要着急骂人,更不要着急动手,最需要着急做的就是去观察脾气——脾气怎样发生的?正在发脾气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有什么不一样?肯定是多了一个东西,多了什么?什么样子?什么形状?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当“脾气”过去以后,它消失在了哪里?如果能这样分析,借助于“脾气”,我们就能找到心的本性。脾气越大、越怒气冲天,越不要着急付之于行动,而是要看着脾气,找一找脾气的本质,如果能这样做,说明我们已经战胜了脾气、降服了脾气、超越了脾气。如果我们去找“脾气”,根本不可能找到,这就是心的本性。

不仅是脾气,欲望、愚痴、嫉妒、我慢等,各种各样的烦恼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此一来,这些烦恼就会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帮助。因为如果没有烦恼,我们也不会去寻找心的本质,正因为有烦恼,才会引发我们明见心之本质。

总之,当烦恼产生的时候,不要跟随烦恼去行动,而要去追逐烦恼的本质——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位置?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受,对他人如此伤害?烦恼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如果我们发现根本找不到烦恼,它空空如也,它毫无力量,这时我们就可以放松地安住,烦恼就很难继续发动了,因为我们把它的根基一次性地摧毁了。这就是“对治亦自解”。

(三)道体住普基

修持胜义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以上三句所讲的是“观察修”,这一句讲的是“安住修”。两种方法可以轮流使用。当我们通过“观察修”找不到心的本质时,就可以安住于此,这就是“道体住普基”。所谓“普基”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八识”中的第八识,和如来藏很相似,所以佛陀以阿赖耶识的名义引导我们了解如来藏。

作为人类,我们对于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事,事无巨细,都能够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说:自己的公司里有几个主管、几个同事,自己家里有几间房、柜子里有多少件衣服、银行卡里存了多少钱,自己都能了如指掌。但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怎么组成的?一无所知。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愚痴之处。作为一个佛弟子,必须要清楚自己精神的构成。

我们的精神由“八识”组成。“眼识”是由眼根和色境产生的,然后,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能触,产生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还有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最后,所有识的载体叫作“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里,正面、清净的是如来藏,负面、染污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最难破除、最难转化的,要靠金刚般的禅定。八地以上的菩萨之所以未能成佛,原因就是阿赖耶识尚未转化。

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们可以先了解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一体的,是前七识的载体,这个识极其微细。所谓“安住修”就是指在禅修时安住于阿赖耶识的本体之中,也即是安住于如来藏空性而光明的本体之中,没有任何杂念,这叫“道体住普基”。修行人在禅修时,这样的境界可能偶尔会出现,但一刹那就会消失。随后要在上师的引导下,通过打坐把这一刹那的境界延长、持续,慢慢引发出来。

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安住修”几乎是做不到的,但可以从这样的起点来开始——不回忆过去、不期盼未来,也不随从当下的念头。这样的禅修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禅修要依赖福德资粮

现在很多修行人都喜欢禅修,但往往多方努力却毫无进展,主要原因不是定力不够,而是福报不够。很多经典都告诉我们:禅修的甚深境界必须依靠智慧资粮来引发,而智慧资粮必须建立在福德资粮之上。福德资粮不够,智慧资粮则无法圆满,最后的大彻大悟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放生、布施、忍辱等,可以归纳为《普贤行愿品》里的七支供:“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这是显教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而金刚乘的方法主要是献曼达。这两种方法一起修持,福德资粮就能快速圆满,这就是金刚乘的殊胜。福德资粮圆满之后,智慧资粮会油然而生,智慧资粮的顶点就是产生佛陀的般若智慧。

现在很多修行人只是执着于禅修,但福德资粮非常缺乏,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积累,甚至连福德资粮的概念也没有。只想追求禅修的境界,不愿意承担生活的责任,也不愿意为别人服务、为他人奉献,这样的观念对自己累积福德资粮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获得成就、证悟佛果,就必须要全心全意、心甘情愿地为他人付出、为众生创造幸福,这样福德资粮才可能圆满。

在如今社会中,这些观念相当缺乏。以前藏地还保有为他人热忱付出的社会风气。现在随着旅游开发,交通、电信越来越发达,藏人人心的污染也越来越发达,优良的社会风气越来越薄弱。如此下去福德资粮怎么可能圆满呢?就像牧民养奶牛一样,如果给奶牛吃的青草又多又好,挤出的奶也就越多,如果给奶牛的饲料营养很差,牛奶就会减产,质量也会下降。牛奶就像福德,青草就像众生,修行人想要积累福德资粮,只靠每天供灯、磕头或经常去庙里烧高香,这并不足够。积累福德资粮必须依靠众生,众生是我们最好的福田。

现在大家都乐于供养诸佛菩萨,但对于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普通人却往往冷漠待之,最多也只愿意为自己的亲人朋友付出一些,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我们要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解决危难,回报之心越小,获得的福报越大;回报之心越强,获得的福报越小。众生的福田没有种类的限制,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也不分亲疏。当一个人伸手请我们帮助时,我们已经遇到了种植福田的良机。向我们伸手的人越多,我们的福报增长得越快。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正是我们积累福德资粮的最好对境。如果在别人遇到危难时我们没有出力,就是错过了积累福德资粮的良机。


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日常小事做起,比如说,少买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把多余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慢慢培养起利他的习惯。积累福德资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孝顺父母。让自己的父母高兴、满意,不仅修行上的福德能够圆满,现实的人生也会顺心如意。


我们再用一个譬喻来说明福德资粮的重要性。对于一位尊贵的国王来说,他不可能居住在脏、乱、差的环境里,要有王宫、宝座,环境要整齐洁净,甚至走路的地方都要铺上地毯。假如我们想请一位国王住在家里,而我们的家又脏又乱像个垃圾堆,国王会不会来呢?当然不会。菩提心就像这位尊贵的国王,如果我们想请菩提心住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内心是不是要具足相应的条件呢?是不是要像清理垃圾一般,把自私之心、贪嗔痴等烦恼统统清理干净呢?只有把这些垃圾都清理了,福德才会具足,无比尊贵的菩提心才能居住于我们的内心。

(四)坐间修幻化

从下座以后到下一次上座修持之前的时间称为“坐间”,这一句话是指导我们在“坐间”该如何修持。

前面在上座时,我们进行了观察修和安住修——将外境抉择为空性,把内心抉择为无生,然后安住在心的本质中。或者简单一些——放松身体、放松呼吸,不回忆过去、不期盼未来、不随从当下的念头,安住于这样的状态。

下座以后,在生活中、工作中,乃至行、住、坐、卧任何时候,要尽量保持上座时“如梦”“无生”的观念——无论是亲友、仇敌,无论是白昼、夜晚,无论外器世界还是有情众生,都是无明、烦恼形成的幻觉,看似清晰,实无自性,其本体都是清净无染的,要保持这样的观念。

如果下座后和上座时判若两人,完全忘记了“幻化”的真理,把人生的一切执以为实,贪执财色、追逐名利、损人利己,这样都是不如法的行为。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11
文章点评
2020-12-26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四)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七)重威仪根本颂里的“重威仪”三字,意思是指死亡时身体要尽量保持威严的仪表,最好能采用毗卢遮那七支坐法。如果大家在有生之年都做不到.. <详情>
2020-12-18
你了解禅修吗?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禅修的藏文是“桑邓”,意思是保持心的稳定,或者说保持心的觉知状态。虽然禅修有很多层次,不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觉知。真正的禅修懂得禅修的.. <详情>
2020-12-16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六、人生的头等大事轮回是没有起点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已经死亡、出生过无数次了,但是由于无明,我们都已全然忘却。不用说前世的死亡.. <详情>
2020-12-12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第四力——破斥力什么是破斥力?就是要破斥自私之心,破斥贪执自我之心。简练地说:破除我执,就是破斥力。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 <详情>
2020-10-29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正确对待亡者由于对死亡的无知,导致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处理亡者尸体的方式非常糟糕。大多数亡者刚刚咽气,就会被.. <详情>
2020-10-22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正确认识死亡第四要的后两句指明了大乘行者在临终之际的修持方法。《入行论》中说:“昼夜不暂留,此生续衰.. <详情>
2020-09-25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3.串习力的关键​​串习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就像运动员一样,如果没经历汗流浃背、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训练.. <详情>
2020-09-21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第四要 归结终生之修持​第四要根本颂​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总摄窍诀要,应.. <详情>